这段时间,编辑部各自在闲暇时间读了不少由女性书写的作品,大家在分享、讨论的时候谈及了许多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的阅读瞬间,比如是从作品中解读到了女性写作的疯狂与反抗;读到了中国普通女性的一生,善良、隐忍、奉献;读到了离经叛道、格格不入却因此而被治愈;读到了女性写作的困境与成长,那些一度被抹除、不可见的女性......
我们在女性书写中感受到温柔又坚定的力量,她们讲述出那些曾经失语的、被消失、被篡改的女性生命经验,而书写本身也正是重塑话语权、反叛父权的载体。
当女性拿起笔,意味着什么?
一直以来,文学中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、欲望的客体。当女性拿起笔,成为书写的主体;当女性发出声,尝试将生命经验分享出来,我们才终于看到“另一半的故事”,看到她们在表达过程中迸发的独特生命力。
于是,我们希望能将这份编辑部近期阅读到的「女性书写」书单分享给你,它们带着火花,愿能唤起我们心底的共情,透过她们的表达,看见女性、看见自己。
作者:[美] S.M.吉尔伯特 & [美] 苏珊·古芭
译者:杨莉馨
📖 📖 📖
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书籍,作为本科论文的参考书目之一。它的书名来自《简·爱》:那个长期被读者忽略、关在阁楼上、横亘于罗切斯特和简·爱之间的疯女人——伯莎。伯莎令人不适,但她的存在对照着简·爱,而这种“疯狂与美好”的二元对立,其实是被父权强行分割的。两位作者重新解读了这种疯狂,以及女性写作的身份焦虑。笔是阴茎的隐喻,当女性开始执笔创作,她将面临一片没有前浪的海滩,合法性缺失了,因此疯狂如何作为一种被抑止的力量,重构反抗的话语。
作者:杨本芬
📖 📖 📖
推荐人:小曾
这是关于一个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很小,仅仅是一本个人史。作者在年过八旬之际,痛失爱母,决定把自己的母亲“秋园”的一生写成一本书。这个故事也很沉,它不止是“秋园”一个人的故事,它记录下的是每一个身处50-70年代巨大的时代变迁的洪流下的平凡女性。它是在命运未知的年代,善良一生,隐忍一生,奉献一生,显露出了超乎想象的韧性的女性一生。《秋园》是作者杨本芬的处女作,但它的文字却并不生涩,反而有一股涓涓细流般的柔和与朴素的女性视角。这是一本“好读”的书,也是一本“好哭”的书。
珍妮特·温特森是陪伴我度过一段艰难时光的作家。这是她的处女座,一部半自传体小说,“元虚构作品”。这部作品取材于她本人的早年经历,在养父母家的儿时生活,她的养母是一位虔诚的顽固的五旬节教派信徒。对于珍妮特来说,她试图通过这部作品讲述自己从何而来,也在试图宽恕和理解。对于我来说,在一部分同龄人都朝六晚十一辛苦念书的时候,我小小的脑瓜里正在发生一场剧烈的风暴:为什么我在这里,不在别处?为什么我不读书,TA们就表现得如此愤怒和痛苦?那么我是谁,为了什么存在……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也太“不巧”。那时这本书成了我的避风港,书中那个格格不入,甚至有些离经叛道,痛苦不安却鲜活有趣的女孩成为我重要的伙伴。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,橘子之外还有菠萝。
这本书讲述了毫无关联的三个人在厨房实现自我治愈的小故事。三位临近中年,甚至已经步入老年的男女,在混乱不堪的生活压榨下,开始躲进厨房,期望生活有所反转,甚至逆袭。这本书带给读者的“治愈”并不是让大家看到三个人的生活因为下厨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这种治愈是即使正在经历着充满失望的生活,仍然能勇敢地接受,活下去并且与自己达成自洽。所以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本书更像是帮助我们走出美化过的生活,在文字中得以从窒息的生活中解放出来,缓冲失望与悲伤的小小厨房。如果你知晓《哈利波特》的作者J.K.罗琳,出版社曾将她的原名 Joanne 简化才得以将作品面世。“她写了,可她不该写,可不是她写的,可一定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的......”这些来自封面上的讽刺性话语串起了整本书的叙述线索,作者用大量的例子和评论去串起了每一句话。这部“抑止女性写作指南”让人得以看见“让女性闭嘴”是古来有之的事。让女性在公共场合发生遭遇贬抑、在某些话题上不允许发生是父权社会的一贯传统,它不仅存在于写作、脱口秀的世界,也深植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土壤。读完之后,我很开心可以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,但也因这本距今30多年的作品所讽刺的还句句是现实而感到愤怒。能做的,就只有继续去写、去说、去表达吧。作者:蕾切尔·卡斯克
译者:连汀、许诺、王晨光
📖 📖 📖
这套书由大段大段的对白构成,故事情节并不占据主导,读起来就好像在听女主人公喋喋不休地讲述几段旅途中的见闻、她遇到的别人的琐事。整部书之中,虽然是第一人称叙事,但是主人公也是隐匿的,她是倾听者和转述者,而我们作为读者,仿佛”偷窥“了这些人和对话,跟随主人公经历了这些人的某一个生活片段。这些对话里,有各种不同处境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来,她们谈论婚姻、家庭、欲望、自我的道德困境,还有在和男人的对话中,那些被抹除、不可见的女人。其实书中对于所谓共通的“女性经验”的描述是比较少的,卡斯克也在采访中提到,“女性的生活经验本质上就不是清晰的,而是有起有伏,无法概括。“所以书里更多是对话者的叙述,不过引人共鸣的,也恰恰是那些隐密的心理感受和思考,那些对话揭示出生活的暗面,刺破了一切安好的表象,会让人觉得“啊是的,我也曾有这样的困惑和愤怒”。
主编:吴琦
📖 📖 📖
这本书有40页的话题叫“未来是她们的”,其中刊录了五位女性在第四届单向街·书店文学节上的演讲。单向空间的创始人于威谈起她做这场活动的原因,是在于她是一名女性。在文学的瞬间里,这个舞台一直被另一个性别占据,五位女性分享者谈起自己作为编辑、记者、创作者、媒介学者的生命经验的时候,能让人感受到她们就是在纯粹地、充分地表达自己。比如于威就谈起,她喜欢上写作的原因就是喜欢上了一个男生;郭爽通过采访进入陌生人的生命内部、触摸到笑和泪的时候,她知道她必须写下这些人与人的相通与理解。这样的侃侃而谈、生命跃然纸上的表达让我不断受到感动。我一度被问起,作为平平无奇的撰稿和编辑,写作和发声究竟有什么意义?每每翻起她们的故事,我想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,坚持本身就是意义。✍🏻
《小剧场里的脱口秀:如果有天你在综艺上看到我,说明大家都变宽容了》
《为什么现在的父母没法接受孩子是快乐的普通人?》
业务联系:open@chinayouthology.com